“唯有知识,让我们免于平庸”
WARNING:近期有厂家举报我的文章,说是伤害了“国产 BI”,网信办的工作人员很无奈地打电话来让我写个说明。有这个闲情,不会好好做做产品吗? 另外,我的 wordpress是付费服务,托管在境外,不属于国内管辖。即便如此,我也没有捏造谣言吧。 请某些产品自重!否则我就免费给你们做做宣传,把你们地产品拆解一下,让所有用户都看看是什么情况 !文末附 公众号评论截图。
又是一个漫长的高铁之旅,用了旅途四个多小时,新开一个评测对象:QuickBI。这是我2024年春节录制“测评系列”视频时的首个产品。
私下里,我常把“帆软 BI”比作“抠脚大汉”,而把QuickBI 视为“失足少年”,它没有像观远等其他新势力产品一样慢工出细活,后发不见优势,如同“没妈的孩子”,在技术细节、关键逻辑上尽显粗鄙之相,像极了城市自以为武功天下第一的街头少年。
接下来,让我们快速了解这个产品的真实实力吧。
注:本文未经任何相关方审议,仅为个人观点,仅供有趣之人参考。
国产 BI 的“耻辱”:QuickBI 的“后发优势”(上) 2024/09/30
国产BI的“耻辱”:QuickBI 图表功能测评(中) 2024/10/19
国产BI的“耻辱”:QuickBI 计算功能测评(下) 2024/11/10
国产BI测评·吐槽大会:QuickBI、永洪、观远、帆软 2024/04
一、QuickBI 的真实实力
搜索 QuickBI,很自然地就会进入它的“阿里巴巴”网站,它属于阿里巴巴旗下瓴羊智能的一部分,按照官方说法,QuickBI 整合于2017年,并在2022年成为瓴羊智能一部分。
https://dp.alibaba.com/product/quickbi (已经偷偷改正)
很惊讶的是,今年是 QuickBI 入围 Gartner 第五年(准确的说,是“Alibaba Cloud”入围),官方网站竟然还是“连续两年”,是觉得后面几年应该进入 Leader 象限吗?还是觉得心中有愧(鬼),不想宣传了?
【最新】近日,瓴羊一边举报我“侵犯商誉”,一边偷偷修改了上面的文章,改为了“连续5年中国唯一入选 Gartner ABI 魔力象限的 BI 产品”。
QuickBI 标榜自己入围ABI,这就好像明明 Microsoft 入围了 Gartner ABI 象限,但是PBI圈子统一口径说“PowerBI 入围”一样魔幻。先看一下瓴羊自己如何解读的 Gartner 报告,它总结了 QuickBI 的“独特优势”,如下所示:
https://www.lydaas.com/2024gartner不知道你有没有找到“独特”之处,是还不靠谱的问答、“中国特色复杂报表”,还是“内置的查询引擎”,集成能力?不知道隔壁各位友商如何看。我们再来看看 Gartner 报告的原文,看看官方怎么说的:https://www.gartner.com/doc/reprints?id=1-2HW1JC8Q&ct=240620
首先是官方“很官方、很通稿”的介绍。
然后是三个Strengths优势,解读概要如下:
– 销售网络很广、价格弹性很高 (Broad sales channels and flexible pricing model)
– 独立型可分解的分析:售卖方式多样,可单卖stand-alone,可以作为云服务(LYDaaS )一部分,也可以集成(embedded)(Composable analytics)
– 阿里巴巴持续推广的数据素养项目,有助于发展(Data literacy program)如果是内行人看,应该都能看出来这种评价很是不痛不痒,甚至有些“违心”。翻译一下就是:(产品不知道好不好,但)销售渠道广、销售方式多样、阿里巴巴的行业“洗脑”很成功,未来前景广阔。
这种介绍“很阿里”,只字没提产品的关键能力,比如可视化是否易用、引擎是否够好、工具是否专业,这才是分析师更关注的内容吧。
说到对 Alibaba Cloud 的担忧(Cautions),Gartner 倒是没有遮掩。
– 区域限制,生态受限:阿里云局限于中国区域,QuickBI 所依赖的“数据中台”(Data Middle Office)在阿里之外接受度有限。
– 投入不足:阿里云虽大,但 QuickBI并非战略核心,研发只有100人,明显低于(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)其他头部产品。
– 竞争激烈:局限于中国的同时,还要迎接来自其他知名同行的激烈竞争,包括帆软、永洪、思迈特、观远(FanRuan Software, Yonghong Tech, Smartbi Software and GuanData)
看到这里,你再去看看瓴羊自以为的“独特优势”,是不是觉得明显自我标榜太多啦。加上这几年“数据中台”快成了人人喊打的“过街老鼠”,quickbi 也受到了不少影响。
当然,产品评价是很主观的,让我们看一下产品的几个使用普遍、关键的细节,一起吐槽起来吧!
二、数据源:简单的地方“快不起来”
说完“Gartner权威评测”,让我们来用一下 QuickBI 具体使用吧。QuickBI 的关键流程如下所示,我们先新建一个数据源,一探究竟。
https://www.alibabacloud.com/help/zh/quick-bi/product-overview/introduction-to-quick-bi-1
从上传文件开始,使用 Tableau 的默认数据源(这里使用 csv 文件,避免合并单元格等非结构化情况)。
上传 CSV 文件后,默认会进入预览模式,马上你就开始进入疯狂阶段啦。我在操作系统、Chrome 、Csv 文件都是中文简体的前提下,导入之后的预览竟然是这样的:完全乱码!
于是我只好找一个英文版的csv文件重新来过。不知道为什么,上传好几次都提示上传失败,我以为是网络问题呢。
刚刚导入后的预览是这样的,我瞬间感觉不好了。
恕我直言,我直接要崩溃了。我记得春节前评测都没这样的呀!!
几个月过去,退步不少呀,CSV 都支持不好了??
我只好再把 csv 文件另存为 xlsx ,然后再次上传。这次可以说是秒传成功,不过点击“确认并上传”提示错误。
这可是标准的 Tableau 示例文件呀,你竟然敢不兼容??仔细一看,因为QuickBI 设置了异常过分的字段名称限制性条件,不能有特殊字符,比如:不能有空格、不能有斜线。此时我想很多人都开始凌乱了,那 “Order ID” 是不是必须手动改为 OrderID 或者 Order_ID? Order-ID 也是不行的!
如果你想表示“省/自治区”,或者“Country/Region”呢?不好意思,你很可能要委屈一下,表示为“省或自治区”,或者“Country_OR_Region”了!
疯狂吧。
我于是一个又一个地修改字段名称,足足改了九个字段:把空格和短横改为下划线(_),斜线(/)只能改为”_OR_”了。
无力吐槽,只想骂人。
我以为就能上传了,结果弹出来一个协议,瞬间又恶心到我了。
一边口口声声说“Quick BI 产品作为一款工具产品……不触碰任何用户数据”,一边又说“……任何侵犯 Quick BI ……合法权益的数据……Quick BI 有权删除相关数据……”。
说了不听,但你不偷听,怎么知道我在骂你?
莫非“偷听”不属于“听”的范围??
平复一下心情,继续。
接下来,我们再点开上传的数据源,看看它目前可好。惊奇地发现,我在年初批评的一些问题被修改了,但不彻底(比如数据库字段名称);真正的薄弱地方依然存在(比如字段类型)。
一个好产品,应该经得起仔细琢磨;不好的产品敲一下都是裂缝。
特别注意的是,你要注意这里的“数据库字段名称”,其实是 Quick BI 自己映射出来的名字,稍等还讲一个大大的陷阱,正是这里埋下的地雷炸出来的!!
三、最重要的地方“好不起来”
数据源之后,是数据集 。
QuickBI 的“数据集”其实可以理解为最低阶的“数据模型”。
先引用数据源中的一个数据表,然后按照说明,可以加入第二个。注意,它这里的概念、术语非常具有迷惑性(关联、关系、连接混淆在一起),作为老司机的我甚至差点被它迷惑了——我以为真是数据关系模型的阵地,事后发现只是一个幌子。
当拖入另一个数据表时,默认用字段名称相同的字段关联——这很好理解,普天之下,莫非如此;但是,这个原则到了 QuickBI 中竟然出问题了!
因为它竟然用自己映射出来的字段做关联,而非业务用户可以理解的字段!要知道 Col_1/2/3……这样的映射其实也是完全不应该的,这样无法保证多个数据表之间字段的唯一性,就难以在更大范围中构建数据的世系关系。也正因为此,Tableau 等其他工具中虽然也会把字段映射为内部名称,但都是 GUID 这样的几十位编码,而且是不对分析用户开放的!
什么是 Col_1,什么是 Col_2?
不好意思,你必须自己去找找……
找不到,那就慢慢找吧。
用自己映射出来的、不规范的、用于数据底层存储的“自定义字段名”作为关联条件推荐,简直是天理难容、闻所未闻!
好吧,我花了点时间,用 Col_4 = Col_2,哎,“等于”号呢??
你说“等于号”就是中间的 那个锁链呀!
可是锁链也可以是“不等于”,甚至>呀??
如果你不支持其他的关联条件,那就显示“等于”多好呢?你看看 Tableau 的关联方式,直接学习挺好的。
好了,我们终于弄了一个模型,其实只是一个行级别的 Join。
根本没有关系模型!!却敢用“关系”(relationship)混淆视听。
平复一下,看看模型的结果。依然千疮百孔,不忍直视,我这里选择性批评一二。
首先,维度和度量不应该用在字段类型的分类,如果只是分类检索方便,不如直接分“字符串和数字。这里的矛盾在于错误地理解 “数据存储类型”和“字段问题类型”的不同,虽然有默认的关联。
同理,表示“年龄”的数值永远都是数字格式,但既可以作为分析的维度(不同年龄的人数),也可以作为分析的度量(不同科室的平均年龄)。你永远都可以说 24、36是数字,但不能说它们必然是度量。默认关系,不是必然关系。
就像在西方,男人默认是“男人”,但也可以是“其他”,此时“生理性别”就需要和“法定性别”分开。在这个癫狂的年代,“真男人”是真,但不一定是“男人”。
其次,把图片、日期格式、地理角色等完全视为“维度类型切换”之中,简直也是懒惰到了极点。
假设有经度、纬度两个字段,由于它们是小数,默认被视为“度量”,此时想要把它们的角色设置为“经度和纬度”,就要先把“度量改为维度”,再设置“维度类型切换”。其实维度和度量完全不应该是字段角色设置的前提呀。
连分类都没弄清楚,还“维度类型切换”呢,切个毛线啊。
在这种混乱的逻辑之下,就会出现一些癫狂的事情,比如默认度量的“profit”可以“度量类型切换”改为“文本”,但由于数据类型和维度/度量到底又是分离的,所以默认聚合方式就变成了“计数”。
再者,最大的问题其实还是计算。
当“新建计算字段”时,光怪陆离的分类问题在这里都凑齐了。
写一个 Year 函数,默认的数据类型是“度量”? 疯了吗? 这是把“数据中台”的癌症要散播到分析阶段吗?
函数之所以称之为“函数”,是因为要完成特定的功能,函数英文 Function ,函数一定是预设了输入和输出的、预设好的最优算法。比如 Rank 的实现有 冒泡、选择、插入等等,不同算法的难度、性能各不相同,程序需要设置好最优算法并封装起来,确保业务分析师可以忽略底层逻辑、快速完成任务。
从程序上看, Year 函数返回的就一定是数字,没有第二个可能;如果说想要返回文本,可以设置另一个函数(比如 Tableau 中的 Datename,就是 datepart 的文本化),也可以嵌套类型转换(比如 STR(YEAR(OrderDate)) )。
不从根本上思考函数的本意,却为每个函数设置事后的三个选择,简直是糟糕透顶、不可理喻。
计算如此,函数的语法都没搞清楚。以这样的产品教育客户,只会让客户的“数据素养”越来越差罢了。
我都不想说了。
数据源和数据集尚且如此,可视化我更不想吐槽了,有兴趣的可以去B 站看看我的吐槽视频(充电,非同行没必要看,徒增烦恼)。
国产BI测评·吐槽大会:QuickBI、永洪、观远、帆软
四、Quick BI 算是“国产 BI代表作”吗?
最后,假设有人问:Quick BI 作为国产 BI 的“新势力”之一,又是唯一入围 Gartner 魔力象限的产品,那它是当之无愧的“国产 BI 代表作”吗?
如果我说“是的”,一众国产 BI 大哥、小弟肯定不同意,包括 BI 的前辈帆软、永洪,也有这几年的新势力观远、DataWind。
而且从上面简单的测评来看,坦诚地说,帆软虽烂,QuickBI尚不及帆软。
如果说是“不是”,那何以入围 Gartner 魔力象限、站在一众巨人肩膀上的 QuickBI 不仅马失前蹄,还似乎居高自傲?
我只能说,背后不是有故事,就一定有“事故”。
让我说,外部有 Tableau、PowerBI、Qlik、Gooddata可供“模仿”,内部有帆软、永洪、观远等产品可供参考,QuickBI 背靠阿里的大树,却设计成这个鬼样子,这简直就是中国国产 BI 的耻辱,是行业的倒退,也是中国用户BI 素养的“试金石”。
也正是因为这个,让我对“Gartner 魔力象限”的权威性甚至都有所动摇。
2024/10/10
————
分享到:
点击分享到 Facebook (在新窗口中打开)
点击以分享到 X(在新窗口中打开)
X
点击分享到 LinkedIn(在新窗口中打开)
点击通过电子邮件将链接发送给朋友(在新窗口中打开)
电子邮件
点击分享到Pocket(在新窗口中打开)
相关文章